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

袁宏道 袁宏道〔明代〕

  庐山之面,在南康。数十里皆壁。不从壁罅出,万仞直落,势不得不森竖跃舞,故飞瀑多而开先甚绝胜。登望楼,见飞瀑这半,不甚畅。沿崖而折,得青玉而。而苍碧立,汇甚潭。巨石当其下,横其侧布,瀑不掠潭行,与石遇,啮而斗,不胜,久乃敛狂斜趋,侵其趾而去。游人坐石上,潭色浸肤,扑面皆冷翠。

  良久月上,枕涧声而卧。一客以文相质,余曰:“试扣诸泉。”又问,余曰:“试扣诸涧。”客以甚戏。余告之曰:“夫文以蓄入,以气出者也。今夫泉,渊然黛,泓然静者,其蓄也。及其触石而行,则虹飞龙矫,曳而甚练,汇而甚轮;络而甚绅,激而甚霆;故夫不之变,至于幻怪翕忽,无所不有者,气甚之也。今吾与子历含,涉三而,濯涧听泉,得其浩瀚古雅者,则甚六经;郁激曼衍者,则骚赋;幽奇怪伟,变幻诘曲者,则甚子史百家。凡不之一貌一情,吾直以文遇之。故悲笑歌鸣,卒然与不俱发,而不能自止。”客起而谢。

  次日晨起,复至而观香炉紫烟心动。僧曰:“至黄崖之文殊塔,瀑势乃极。”杖而往,磴狭且多折,芒草割人。而少进,石愈嵌,白日蒸厓,如行热冶中。向闻诸客皆有嗟叹声。既至半,力皆备,游者昏昏愁堕。一客眩,思返。余曰:“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且而与其死于床笫,熟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客大笑,勇百倍。顷之,跻其颠,入黄崖寺。少定,折而至前岭,席文殊塔,观瀑。瀑注青壁下,雷奔海立,孤搴万仞,而风逆之,帘卷而上,忽焉横曳,东披西带。

  诸客请貌其似,或曰:“此鲛人输绡圆也。”余:“得其色。然死不也。”客曰:“青莲诗比苏公白不佛迹孰胜?”余曰:“太白得其势,其貌肤;子瞻得其怒,其貌骨,然皆未及其趣也。今与客从开先来,欹削十余里,上烁下蒸,病势已作,一旦见瀑,形开神彻,目增而明,天增而朗,浊虑之纵横,凡吾与子数年陶汰而不肯净者,一旦皆逃匿去,是岂文字所得诠也?”山僧曰。“崖径多虎,宜早发。”乃下,夜宿归宗寺。次日,过白鹿洞,观五老峰,愈吴障山而返。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庐山的正面在南康,数十里皆是悬崖峭壁。水从石壁的缝隙中涌出,自万仞高处直落而下,气势不得不猛烈翻涌、飞溅舞动,因此庐山飞瀑众多,而以开先寺的瀑布最为壮美。登上望瀑楼,见凌空而下的瀑布只有半截,不大畅快。沿着崖壁转个弯,见到青玉峡,峡山两岸峭壁直立如屏。水流在这里汇聚成一个深潭,巨石在潭下横卧侧布。瀑水掠过潭面,与巨石相遇,经过啮咬争斗,不能取胜,久久才收敛起狂态,斜斜擦过,从巨石脚下流走。游人坐在石上,潭水碧绿浸肤,清冷之气与翠绿之色扑面而来。

  过了好久月亮升起,躺在床上涧水之声不绝于耳。这时,一个游客向我询问写文章的道理,我说:“试向山泉询问”。他又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约在明神宗万历二十九年(1601),袁宏道的长兄袁宗道去世,袁宏道心情沮丧,断绝荤腥好几年,更失去了外出做官的兴趣。在家居生活期间,游历了庐山、太和、桃源等名胜,此文就是他游历庐山之后写的一篇游记。

参考资料:完善

1、 王筱云等主编.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 12 散文卷 6.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392

赏析

  文章详细记录了作者两日的游程。首日行程中,作者重点描绘了开先寺旁青玉峡观瀑的情景。他以细腻笔触勾勒出水石相激的动态:峡谷中苍翠峭壁挺立,潭底巨石横卧,瀑布掠过深潭与巨石相撞,激荡争斗却难以突破,最终收敛狂态,斜斜绕过石底而去。这是记实。“游人坐石上,潭色浸肤,扑面皆冷翠”,翠绿的潭水把人脸都映绿了,水气迎面扑来,人们顿生凉意。青玉峡之瀑及其影响于游人之视听触觉者,宏道仅以如许笔墨述之。接着写月下论文。作者认为“文以蓄入,以气出”,所谓“蓄”,是指的蓄积知识,提高修养;所谓“气”则是指的生机勃勃的流而不滞的气韵。必须人以“蓄”而出以“气”,文章方可臻于佳境。他又以泉石为喻。说“渊然黛,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是明代袁宏道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共记两天游程。作者一面与同游者观瀑,一面评论诗文,他以山水为喻,发表了对诗文的卓越见解。游程第一天,作者写了他在开先寺近旁之青玉峡观瀑的情景;游程第二天,作者写了他在黄岩寺内文殊塔上观瀑的情景,接着写塔畔评诗。全文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和议论三种,而以议论为主。议论诗文又和描摹山水相扣拢。记叙、议论和水势的描写都结合得十分精当,都能独出心裁地发挥为文之道。文章的交代照应自如,排比颇见精神。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1667篇诗文  253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明皇秉烛夜游图

高启 高启〔明代〕

花萼楼头日初堕,紫衣催上宫门锁。
大家今夕燕西园,高爇银盘百枝火。
海棠欲睡不得成,红妆照见殊分明。
满庭紫焰作春雾,不知有月空中行。
新谱霓裳试初按,内使频呼烧烛换。
知更宫女报铜签,歌舞休催夜方半。
共言醉饮终此宵,明日且免群臣朝。
只忧风露渐欲冷,妃子衣薄愁成娇。
琵琶羯鼓相追逐,白日君心欢不足。
此时何暇化光明,去照逃亡小家屋。
姑苏台上长夜歌,江都宫里飞萤多。
一般行乐未知极,烽火忽至将如何?
可怜蜀道归来客,南内凄凉头尽白。
孤灯不照返魂人,梧桐夜雨秋萧瑟。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猴王出世

吴承恩 吴承恩〔明代〕

  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樟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一朝天气炎热,与群猴避暑,都在松阴之下顽耍。一群猴子耍了一会,却去那山涧中洗澡。见那股涧水奔流,真个似滚瓜涌溅。古云:“禽有禽言,兽有兽语。”众猴都道:“这股水不知是哪里的水。我们今日赶闲无事,顺涧边往上溜头寻看源流,耍子去耶!”喊一声,都拖男挈女,唤弟呼兄,一齐跑来,顺涧爬山,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原来此处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又道:“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石猴看罢多时,跳过桥中间,左右观看,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有一行楷书大字,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石猴喜不自胜,忽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众猴把他围住,问道:“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石猴道:“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众猴道:“怎见得是个家当?”石猴笑道:“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倒挂下来遮闭门户的。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间一块石碣上,携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众猴听得,个个欢喜。都道:“你还先走,带我们进去,进去!”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也都进去了。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隐了,遂称美猴王。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与友人书(节选)

顾炎武 顾炎武〔明代〕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2025 333诗词古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